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么?
我們在中學學過,物質是由分子構成,分子由原子構成,原子由原子核外的電子和原子核構成。量子力學告訴我們,再往下分,構成這個世界的基本東西是一份一份的能量。
構成這個世界的基本東西不是一顆一顆的微粒,而是一份一份的能量,這一份一份的能量被稱為能量子。為什么叫子?它是一份一份的,所以叫子。比如:兒子是一個一個的,票子是一張一張的,房子是一幢一幢的,車子是一輛一輛的,就這個意思。為什么帶“子”,是因為一份一份的,所以稱為能量子。
傳統思維、經典力學認為這個世界由一顆一顆的微粒構成,而量子力學認為世界由一份一份的能量構成。一顆一顆的微粒和一份一份的能量有什么區別?這就像我們看員工的眼光——你把員工當成一顆一顆的微粒還是當成一份一份的能量。把員工當成一份一份的能量,你的企業力大無窮;把他們當成一顆一顆的微粒,你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。
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不同?
舉個直觀的例子。桌上的杯子你不動它,它會不會在桌上站得不耐煩,自己走掉?不可能。要讓它動,你就得用手去端。這樣我們馬上產生一種錯覺,什么錯覺?事物的改變從外力來。杯子自己不會動,我的手不動,它怎么會動呢?于是我們馬上又形成一個概念:任何東西要變,必須借助于外力。房子倒了,風刮倒的。樹倒了,風刮倒的。汽車為什么又能開了,因為加了油,點了火,司機把它開起來了。
由此我們也產生了這樣一種認識——任何東西的改變都是外力導致的。其本身根本不會動,是死氣沉沉的,哪有什么能量呢?就像有些管理者看有些員工一樣:這個人就死人一個,他自己要能改變,太陽從西邊出來!于是有些老板動不動就罵員工,為什么?罵是給外力啊。
把這個世界當成一個一個的微粒,我們就會認為所有的力量都從外面產生,我們就會持凡事向外求的心態。微粒最大的特點是有靜止質量M0,純粹的能量是沒有靜止質量的,比如光量子是沒有靜止質量的,它的能量不可能靜止下來,它永遠在動,它時時刻刻在流動。既沒有來,也沒有去;既沒有生,也沒有滅。這跟佛家的說法一模一樣,沒有來,沒有去,稱為如來。
有個人想來想去想不通地球怎么會圍著太陽轉,月亮怎么會圍著地球轉,他覺得一定有誰推了一把的,是誰推的?他認為是上帝。這跟我們的思維太類似了。所以,這個人叫牛頓,不叫愛因斯坦。愛因斯坦不這樣看,愛因斯坦認為不需要外力,因為它就一直這樣轉的,它是如來。所以,愛因斯坦認為佛教符合科學。
釋迦摩尼佛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轉的,還推它干嘛。它會一直轉下去,有可能若干年以后,它不轉了,變了一種運動方式,但始終在運動,這就是能量。能量就是永不停息的。能量不需要找外力,能量一天到晚不知疲倦。疲倦是人的想法。
無始無終,無來無去,無生無滅,這就是佛。所以,六祖慧能說,人人是佛。
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臺永動機,而不是發動機。發動機算什么?發動機再貴都要報廢。
歸根結底,對這個世界的基本狀態我們要形成新的概念、新的世界觀——一切最基本的東西充滿了能量。這是事實。原子彈怎么開發出來的?就是把原子核裂變的能量瞬時爆發出來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原子彈,每個人身上都有巨大的能量,把我們的能量爆發出來為企業服務,為工作服務,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所以,不管遇到什么問題,我們少去外面找原因,多從自身找原因;遇到困難,少向外求援,多開發自己的能量。最起碼我們要改一個毛病:一有問題一有困難就去外面找高人,找方法。
作為管理者,你始終要考慮員工的能量有沒有發揮出來,你自己的能量有沒有發揮出來。著眼于我們已有的東西,然后不斷地挖掘,挖掘,我覺得這是一個工作法寶,是管理的一個方向。不管是解決問題的方法,還是面對問題的心態,我們都應該著眼于內,而不是著眼于外。
很多企業費了很大的勁,還搞得不怎么樣,我心里真的很焦急。而歐博的管理變革實踐已充分證明:原有的這撥人是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的,只是我們還沒有把他們的能量、潛力開發出來。懂得開發能量、開發自性,這撥人就能創造奇跡。這是真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