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時間遇到一個企業家,他說,他去德國考察的時候發現同行的人均產值是20萬,他的企業人均產值是5萬,國內同行的平均值在3萬左右,他已經遠遠高過了業內平均水平,但他還是把自己的目標定為人均產值10萬,他說,做不到這個,就無法跟國外企業競爭。
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,企業要生存,就必須在效率上狠下功夫,效率是我們擺脫困境的唯一方法。
如何提高效率?要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。這是提高效率的最主要的方法。
同樣的條件下,人均產值一個是五萬,一個是三萬,之所以產生這么大的區別,就是因為員工的積極性不同。所以,我們企業如果不懂得激勵員工、激勵下屬,效率就不可能提升。沒有高效率,談管理就是白談。
我們歐博輔導過的一個企業就面臨過這樣的問題。由于對于員工每人每天的任務無法準確的定出來,每人每天實際完成的工作量也無法精確的算出來,導致我們做了很多流程梳理的工作后,都無法看到真正的改變,效率提不起來。后來我們歐博項目組經過仔細研究,找到了針對單個員工進行激勵的方式后,效率馬上就上來了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去針對每個員工的業績進行及時的激勵。這是我們300多個項目驗證的經驗。
激勵、調動員工既是我們企業效率提升的出路。也是我們解決勞動力缺乏的唯一方法。現在,我們企業都面臨人的問題——人員流失嚴重,招不到人。面對這種情況下,我們該怎么辦呢?是滿世界挖人,還是充分發揮現有人員的作用呢?顯然應該立足于現有人力的充分開發!因為這是最靠得住的方法。
國內中小企業到了應該對員工進行二次開發的時候。什么是二次開發?一次開發是我們很多員工背井離鄉來到企業,這是勞動力的流動。二次開發是勞動力價值的就地開發。
現在很多老板總是羨慕別人的員工,天天動著挖人的心思,結果挖來挖去,也沒能得到一支好的員工隊伍。我認為挖人沒錯,但應該在人的潛力上挖,把每個人自身的潛力挖出來。
不要通過今天加一千塊錢明天加兩千塊錢的方式挖別人的人。我們歐博從來不挖人,所有做過的項目企業,如果有管理人員想來歐博,我們都會婉言謝絕。我們更不要同行的人,只要在顧問公司干過的人我一概不要,因為他們的壞習性很多。
我們主張挖人的潛力,而不是挖別人的人。怎么挖潛力呢?就是要在激勵和調動上下功夫。調動員工、激勵下屬是做好管理的基本功,沒有這個功夫,我們做管理就很難見到效果。
下面,我把我們歐博做了300多家企業后發現的激勵員工的幾個誤區羅列出來:
第一,只關注人,不關注事。
有些人也注重調動人,但是只關注人,沒關注改變人的事情。
第二,只關注高層,不關注基層。
很多企業以為調動人、激勵人就是層層來,老板把老總調動起來,老總把副總調動起來,副總把廠長調動起來,廠長把經理調動起來,經理把班長調動起來,班長把員工調動起來……層層激勵,通過激勵一個人最終達到激勵一個廠的效果。其實這樣做的效果甚微。
第三,只關注結果,不關注過程。
有的企業在激勵上采取的對策很簡單:設一個目標,達到了就獎錢,達不到就扣錢,過程一概不問。就像以前國民黨打仗一樣,叫軍隊沖鋒都是抬一筐“袁大頭”(銀元),沖上去就獎十塊大洋。這樣有用嗎?沒用。因為沖的人知道,如果被打死在半路,有大洋也沒法用了。
第四,只關注任務,不關注條件。
好像我們只要下一個任務,然后把錢擺在這里,員工自己就會準備條件。然而,事實并不如此。
這里,我重點說一說第一個問題——只關注人,不關注事。
調動人是不是只跟人有關,跟事情無關?很多企業一碰到關于如何調動人的問題就直接找人事經理。我們要知道,僅僅靠人事經理,人的調動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。人事經理即使馬上就搞KPI,搞考核,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。整個生產過程、物料流動過程、物料采購過程都沒有理順,我們怎么考核?考核誰?
我們談到人的調動,要養成一個習慣,就是它一定是整個企業的行為,一定是人事經理、生產經理、計劃經理等等都要協同作戰的事情。
我也碰到很多管人事的行政總監跟我訴苦,說別的部門就是不配合。他說別的部門不配合就表示那些事情他一個人是理不清的,需要多部門參與。固然,也有人事經理做過采購、計劃、車間,但是這樣的人畢竟不多,大量的人事經理對具體的生產過程未必清楚。這樣他就面臨著事情沒有理清楚,考核很難進行的難題。所以,要對員工實行激勵,首先要理清事情,否則考核很難做。
前兩天我到某企業去,他們老總說:曾教授,你講的我都贊同,但是我覺得還是要從人入手。把人調動起來了,事情就自然好做。
“把人調動起來了,事情就自然好做了”成不成立?這句話當然成立。問題是人怎么調動起來?是人調動起來,事情就好做了,還是事情理順了,人就調動起來了?這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道理是一樣的,似乎陷入了一個邏輯的怪圈。
離開事情調動人我們也看到過,就是把人集中到一個封閉的酒店里,拼命地喊口號,拼命地激勵,大家現場感覺改變很大,但回去幾天就沒用了。
這種激勵,說得不好聽點就是自己找罪受。這樣的激勵是沒有用的。因為激勵要附著在具體的事情上。離開員工所做的事情來實施激勵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。所以,解決人的問題要從事情入手。
我認為做管理要以人為本,以事為先。以人為本的思想是正確的,但是不從事情切入,人這個“本”就變成虛無縹緲的東西了,最終,以人為本就無法真正得以實現。就好像樹根不扎在土里,泡在水中,懸浮在空中,這棵樹就要死一樣。那么什么是那個“土”?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。事情不理順,事情不搞清,“以人為本”就是空話。
我把人和事的關系比喻為水和地的關系。我們沿著溪流走一走會發現,水流一會兒快一會兒慢,一會兒飛流直下,一會又非常舒緩。那么水飛流直下是它自己往前沖嗎?我們可不可以在水后面用力,然后讓它使勁地往前趕?
我們很多企業搞三天的激勵訓練,其實就是相當于在水的后面使勁地把水往前趕。我們要知道,我們這樣趕這些水是要費很大勁的,等到我們沒勁的時候,水可能快一會兒又慢下來了。我們在前面堵,水漲上去之后就又跨越過去了。為什么趕也趕不走,堵也堵不住?就是因為水的流動有自己的規律。
水為什么一會快一會慢?仔細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,水的快慢是由地勢的高低、起伏決定的。當地勢陡峭的時候,我們就能看到瀑布;當地勢平緩的時候,我們就能看到緩緩流淌的溪流。
水的快慢由地勢的高低、起伏決定,如果水相當于人,那么,地就相當于我們所做的事。所以,我們不要只是在人的心態上下功夫,而要從事情入手,將人與事捆綁起來。
水的流動由地勢決定,人的心態也是由事情決定的。當然就像水也會沖刷著地,對地有反作用一樣,人的心態也制約著事情的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