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變革重在改人,也就是改人的習性。人改變過來了,事半功倍,企業變革就成功;人不改變過來,事倍功半,企業變革就失敗。
那么,企業人有什么習性?
喜歡的事情就做,不喜歡的事情就不做,不喜歡的事情即使做,也做不好。這就是企業人的習性。比如我們做生產計劃的人,都知道做好計劃就要對物料、設備、人員進行反復排查,但我們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反復排查,而習慣于將生產計劃往車間一丟了事。車間做不做得出來、有沒有足夠的條件去做?則不愿多管。我們為什么不愿做排查?因為怕麻煩。
人的習性就是如此,就像《道德經》說的:“樂與餌,過客止。道之出口,淡而無味。”意思是美妙的音樂和美味的食物能夠讓匆匆的過客停下來;而真正的道理講出來卻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。音樂和食物有吸引力,我們就被它牽著走;道理聽起來枯燥無味,我們就不樂意聽。很多人一生就是這樣注定要跟真正的道理插肩而過。老子在兩千年前就說出來的道理,不是一般的道理,他說的是天道。
什么是天道?老子說:“天之道,損有余而補不足;人之道,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余。”這兩句話的意思是:自然的規律,是把有余的補給不足的。而人的規律,是不足的一方還要奉獻給有余的一方。
天道講的是平衡,東西多了自然要減少一點,把不足的補足,所以老天很公道。天氣熱,不會一直熱,熱到一定程度,天氣就變冷了,于是有夏天,也有冬天。天黑了,黑到一定程度,天就亮了,所以有黑夜,也有白天。好的事物,老天不會讓你好得太過分;差的事物,老天也不會讓你差到極致。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保持平衡。天之道是個負反饋。
而人之道和天之道不同。人面對好的東西,就一個勁地想更好;面對差的東西,就一個勁地要推掉。對喜歡的東西就越貪越多,對不喜歡的東西,就越來越排斥!人之道是個正反饋。
人道是有違天道的。我們說“人道有違天道”,而不是說“人道反天道”,是因為人有合天道的地方,也有不合天道的地方。人性合天道,但人的習性反天道。人的生長、人的生命是合天道的,但人抽煙喝酒的習性是反天道的,因為抽煙喝酒有害健康,但卻被不少的人所喜愛。工作當中也是如此,我們很多人不管事情
該不該做,只管自己喜不喜歡做,順著習性走,結果搞得自己一事無成,搞得企業效益很差。
既然習性有違天道,我們就不要順自己的習性走,要約束自己的習性,要懂得自律,該做的事情就要去做,難受也要做。需要反復排查,我們就反復排查。即使很麻煩、讓人很難受,我們也要做!因為排查做了,我們的生產就順了,效率也就起來了。難受只是個習性反應,習慣以后也就沒啥難受的了。變革就是在跟人的習性作斗爭。
歐博在企業做管理變革之所以能成功,都離不開一件事:跟人的習性做斗爭,最終把人改變過來。反習性而動,這才符合天道。《道德經》里有一句話:“反者,道之動”,就是指反習性而動才符合天道。
人的習性是可以改變過來的。日本和德國的制造業之所以發達,產品品質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,與這兩個民族的一種精神素養有關。日本人把它稱之為“忍”者精神,德國人把它稱之為“純粹理性”。它們的本質強調的都是“反習性而動”。這就是他們成功的奧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