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是由受、想、行、識(佛家說法)四個方面構(gòu)成,“受”是心的大門,是心的入口。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心,就要先從“受”上去了解,去覺知;要掌控自己的心,也要從“受”開始。
人世間,最難的莫過于認識自己。
我們不要以為了解自己的內(nèi)心。很多時候,我們的內(nèi)心在想什么,我們的內(nèi)心的需求到底是什么,我們自己是不知道的。甚至于有時候,我們自己的所做所為,甚至于完全與心的本意相背。
我們的內(nèi)心是健康的,我們的做法卻不健康。我們內(nèi)心想長命百歲,可是我們天天在耗費掉自己的生命——喝酒醉倒自己、抽煙熏倒自己,我們所做的與內(nèi)心所愿的不吻合,我們總是自己在殘害自己!
我們的內(nèi)心想要生活的好一些,卻老是在跳槽,這個地方干著不舒服,以為換個地方就舒服了,不停地跳來跳去。10年過去了,20年過去了,回頭看看自己得到了什么?人家不斷地成長了,不斷地隨著企業(yè)發(fā)展而進步了,而自己呢?卻成了個跳蚤,一事無成,最后只好跳到兒子家里帶孫子。為什么老是要跳來跳去?難道真的是每一次都想找更好的地方,每一次都想讓自己活得更好?也許你以為是這樣,可結(jié)果呢?可見,我們很多時候并不了解自己的內(nèi)心。
怎樣駕馭自己的內(nèi)心?怎樣才能做到身心合一?受是一個入口。
什么是受?佛家說:接受,明白,放下。接受就是把那個“受”接住,看它是什么。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接著受,受了再受,看能受出什么來。我打坐的時候就體驗過“受”,一開始疼得不得了,再多坐一會,就感受不到疼了。
我們不斷地“受”,最后就會明白自己的內(nèi)心需求,因為受的過程有很多念頭閃現(xiàn),最后只剩一個念頭明凈地出現(xiàn)在自己的腦袋中,那就是自己需要的念頭。
很多人不知道覺知內(nèi)心的需要,只知道動腦筋,動到腦袋發(fā)燒、抽筋,最后動到跳樓的心都有了,也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對策。
所以,動腦筋、想對策其實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去面對難受。有人問我的師傅:我不打坐還沒這么多念頭,我一打坐,念頭怎么多了呢?師傅說:平時你的心完全被外界所吸引,實際上你的念頭是很多的,只是你覺知不到。你靜下來的時候能看到自己的念頭,已經(jīng)很好了。
是的,即使有再多的念頭晃來晃去,只要我們不去響應(yīng)它,它就會慢慢消失掉,最后,我們真正需要的那個念頭就會冒出來,這樣我們就知道怎么做了,這個時候作出的決策往往才是正確的。而中間這一段過程是難受的,面對難受,一定不要驚慌,不要逃避,不要掩飾,不要在這個關(guān)鍵時刻錯過。
心里狂躁的時候是不可能有好想法的,這個時候產(chǎn)生的想法很可能會把我們拖向深淵。所以,心靜是關(guān)鍵。佛家說: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。菩提就是智慧,意指把你狂亂的心停下來,你該做什么就清清楚楚了。就像我們看攪動的水面,是看不到月亮的;水面平靜時,水中月如明鏡,清清楚楚呈現(xiàn)在你面前。
讓心靜下來的過程中是很難受的,很多人就是在這個時候跟自己的智慧、自己的決策擦肩而過。
受不了我們也要去受,不停地受,心就會變空,心一空,就平靜下來了,一平靜下來,決策就有了。
面對難受,我們一定要相信,再難受也有一個拐點。西方心理學(xué)、佛學(xué)都告訴我們,人的情緒、感受有一個拐點,就是突然會在某一個瞬間消失。這種感受的拐點只能靠我們自己去體驗。我們歐博100多名老師跟我上山禪修過幾次,禪坐的第一天第一個小時難受得簡直要命,中間過程更要命,但到了第二天下午,奇跡發(fā)生了——難受無緣無故地消失了。
古語說:吃苦是福。意思是說:吃得了苦,才能控得了心,才能夠身心合一、一心一意做事,也才能夠獲得成功。
很多老板就是這樣的人。我在深圳曾遇到一個做家具的老板,早前扛著木板到處賣,吃盡苦頭之后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是一家頗具規(guī)模的家具廠老板了。大凡有成就的人,一定經(jīng)歷過很多的苦,這也是成就的必經(jīng)之路。
所以,面對難受,直視難受,難受就會消失,最后我們就能看清內(nèi)心,明白需求,找到對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