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 ? ?前幾天跟我的一位下屬聊天,這是一位項目組長,進我們公司也有五、六年了,按道理講,應該是一個很厲害的項目組長了,八、九十萬,甚至上百萬的項目都應該拿得下來,但是實際上每次跟他分派項目的時候,我們還是不放心把大項目安排給他,基本上還是讓他做一些相對較小的項目。
?? ?這個老師其實是很敬業的一個人,專業能力也沒有問題,但在他以往的項目中,我卻發現這是一個不太能跟“麻煩”打交道的人:如果項目的老板很好處,人際關系也不復雜,人員的對抗性不大,那么,他能把項目做得很好,因為他做事還是一把好手;但如果項目老板不好打交道,強勢而善變,或者項目企業的股東特別多,人事關系復雜,企業方意見本身很難統一,他往往就會陷入被動當中,自己痛苦,事情又難辦。
? ? ? ? 最近我找他做了一次溝通。我問他:“自己想過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嗎?”他跟我說:“因為自己在工作當中過于執著,不會變通,不懂妥協,情商不夠。”我跟他說:“你看到的是表面現象,我們做管理變革,既要改變企業的事,又要改變企業的人,沒有堅持的精神,肯定是改不了的,但一味的對抗,也肯定是走不下去的。
? ? ? ?“所以,不能簡單地拿執著還是妥協說事,關鍵在于你是否透徹地了解事情的本來面目?如果你能透徹地了解事情的本來面目,那么該堅持的,你就會堅持,因為這件事情本身需要你堅持;該變通的,你就會變通,因為這時事情必須我們變通,否則就做不下去。堅持還是變通,或者說,執著還是妥協,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的個性,而應該成為我們透徹了解事情之后的應對方式。
?? “透徹地了解事情,把這些人和事在心里融會貫通是很辛苦的。因為這不僅僅是個做的問題,還是一個‘知’的問題,要進行系統的深層的覺知和思考。但如果我們省去了這段辛苦的過程,而是輕易就拿出一個態度來,我們就必須面臨是執著還是妥協的選擇,因為這時我們的意見和態度,很容易跟別人的想法相碰撞,我們就會陷入痛苦之中,因為我們沒有找到對大家都有利的那個點。所以,要想不痛苦,就要先辛苦;要想不辛苦,就會有痛苦。
? ? ? ?“辛苦是事情造成的,而痛苦是選擇造成的,是人造成的。所以,我們作為企業管理變革的負責人,對任何事情有明確的態度之前,都應該盡可能的把事情想透,讓自己的心與這些人和事渾然一體。多去現場,多跟大家交流溝通,多了解以前做法,這是與大家一體的方式,當然這樣做是辛苦的,但這樣做了以后,我們更容易找到對大家都有利的點,方案拿出來以后,阻力肯定會小很多,就不會經常面臨堅持還是妥協的兩難選擇。
??“當然,前提是我們平時就要對企業的問題有系統的思考,有充足的把握,把握事情的天理和規律,我們就不會處處為難和被動了。所以,凡是在人和事上經常兩難的人,都是理上不通的結果。理上一通,心上必通。”所以我勸他注意力不要放在是執著還是妥協上,而是要放在怎么把事情的理徹底地弄通上。
? ? ? ?通過與這位下屬的對話,我感覺到要想做到管好人心,我們自己必須做到“心中有理”。
? ? ? ?前面我們講了帶團隊的三個條件:心中有譜;心中有愛;心中有知。今天我們重點談一談“心中有理”,因為這是處理我們人與人之間矛盾的一個關鍵切入點,處理不好,我們必然面臨兩難:一味妥協,我們很難成事;一味堅持,我們就會天天對抗,最終也很難成事。
?? 那“心中有理”的“理”究竟是什么呢?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我們張口就來的“理”,有的人還特別喜歡,又特別擅長講出各種各樣的“理”來。但我們發現,越是能講這些“理”的人,越是容易跟別人鬧對立,越是成不了事,因為他的“理”在跟別人對立,別人不可能配合他,他當然成不了事。可見,我們講的“心中有理”的“理”,應該不是人人嘴上的“理”,那它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“理”呢?它是“天理”。何為“天理”?《道德經》講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”也就是說,老天的理是對一切都有利的,是“善利萬物”(《道德經》)的。
? ? ? ?《道德經》講的“道”,曾子《大學》講的“至善”,王陽明講的“天理”,其實都是在講一個東西,就是這個世界上有一股力量存在,這股力量是有利于一切生命的,他絕不會造成生命的彼此對立;這股力量是世界最本質的力量,因為世界本質就是一體的,絕不是彼此對立的。我們只要回到良知這個層面,就能找到這股力量,看到這股力量。所以,王陽明講“良知即天理”。
??所以,判斷我們的“理”是不是“天理”,就看我們的“理”有沒有對立面。有對立面就不是“天理”,因為天理沒有對立面。“天”涵蓋了一切,它跟誰去對立呢?天理是利益一切生命的,我們要找到有利于一切生命的這個點。
? ? ? ?事情本身有一個理在,它不是我們人為加上去的,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,我們需要做的是去發現它。因為一件事情,把諸多的因緣放到一起來,那這件事情從長遠來看,應該是對各種因緣都是有利的,否則,這種事情就持續不下去,就不可能長期存在。
? ? ? ?就像一個企業由老板、管理者、普通員工所組成,那就一定有一個對這三方都有利的解決方案存在,那就是企業的發展。只要三方不各自執著于自己的利益和想法,他們一定能找到對三方都有利的方案。這個“理”一定存在,否則,企業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常態。現在企業里面各方面的矛盾重重,說到底是因為各自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,也就看不到那個對大家都有利的“理”了,所以禪宗六祖慧能講“無念為宗”就是這個意思。
? ?我們要相信,事情本來是對大家都有利的,因為有一個這樣的“理”在。但我們過分地看重了自己,我們就不可能行在“理”上。也就是說,如果企業的人,無論老板還是管理者,或者是普通員工,都不把自己看成是主宰。而只把自己看成是整體當中的一個因素而已,都深知自己與其他因素的彼此依賴性,都知道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存在,那就是企業本身,并且把企業看得在自己之上,那我們的一體感就會起來。
? ? ? ?破壞企業一體感的,首先是我們把自己放在企業之上,比如老板認為企業是自己的個人財產,我想怎么做都是我的事,那他必然就會把企業的另兩拔人管理者和普通員工,看成是自己的附屬物。這樣的老板,也強調一體,有些老板在企業里面搞“家”文化,就是按這個思路來完成團隊一體化打造的。但事實都很讓人失望,因為這種“家”文化的一體化,老板就已經凌駕于企業和其他人之上了。老板成了“天”,他的想法成了“理”,這樣的“天理”,不是真正的“天理”。因為“天理”的“天”是全體,而不可能是全體中的任何一個部分。
?大自然當中任何一個物種都不能夠統治其他的物種,鮮花不能統治小草,老虎可以吃斑馬,但統治不了班馬。所以王陽明講的“天地萬物為一體”(《傳習錄》)是指萬物平等為一體,因為這是宇宙天地真實的狀況。所以,老板背離了“萬物平等”這個前提,把自己凌駕于企業和其他員工之上來打造一體,是不可能實現的。這樣就會出現老板帶頭違反制度,不受流程約束等特權現象,企業里面其他人也一定會效仿,最后都我行我素,隨意而為,把自己的個性和感受凌駕于企業制度之上。這就是老板不把自己放到企業之下,不平等看待管理人員和員工,最終承擔的后果。
? ? ? ?所以,稻盛和夫先生給中國的企業家送字的時候,特別喜歡送“敬天愛人”四個字,意思是:“敬天”先于“愛人”。我們愛員工,把他們當自家孩子一樣愛。但前提是先要知道,我們和員工都是靠企業這個“天”來生存的。企業又是靠市場這個“天”來生存的,這叫“天外有天”。
? ?我們不可以把自己凌駕于企業這個天之上,把自己當上帝。我們也不可以因為愛員工而把自己凌駕于員工之上。我們要懂得“敬天”:敬“市場的天”,不要隨意而為,要符合市場的需要;要敬“企業的天”,遵守企業的流程和制度。盡管企業名義上是自己的,但絕不可以為所欲為,因為企業比自己大。
? ? ? ?我們老板其實都很清楚,絕不可以把企業賬上的錢隨意直接地揣到自己兜里去,必須要經過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兩道程序,才能變成純粹的個人財產。所以,哪怕純粹的私人企業,也首先是社會的,其次才是完全個人的。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都能高達40%到50%,這就表明企業的社會屬性并不是一個很小的概念;其次,來企業工作的這些人,更不可能成為老板的私人財產,他們說走就走,用他們的話說,叫做“此處不留爺,自有留爺處”。
??所以,如果誰要把自己凌駕于整體和對方之上,那么對方也一定會凌駕于整體和自己之上。這樣的一體怎么可能實現?這就是稻盛和夫勸我們“敬天”的原因。有“愛”先要有“敬”,才能打造一體。
? ? ? ?很多父親認為兒子是自己生的,甚至一切都是自己給的,而且自己充滿了對孩子的愛,把自己凌駕于兒子之上,結果經常會成為倒霉的父親,一體實現不了,甚至彼此的怨恨比陌生人還強烈。問題出在哪里呢?還是出在一個“敬”字。當然不可能是去“敬”兒子,而是要“敬”既“生”了自己,又“生”了兒子的那個“天”。
? ? ? ?表面上看父子之間是因果關系,但實際上父子又都是大自然的產物。吃喝拉撒都與天地萬物相關。所以,做父親的千萬別認為你給了孩子的一切,你就真給了一切?孩子時時刻刻呼吸的空氣是你給的嗎?孩子生命不可或缺的水和食物是你造的嗎?如果真是,那你就是上帝了。
?? ? ?我們有些做父親的,真就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上帝。他把上帝的權利都給剝奪了、取代了,他能不遭懲罰嗎?我也是個父親,個中滋味當然明白。所以,任何時候我們不論是在企業,還是在家庭,都不要扮演上帝的角色,都要假設還有一個上帝存在。其實,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,一點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你假設他存在,你就知道你不是上帝。否則,你會錯把自己當上帝,這樣的團隊一體感是打造不了的。
? ? ? ?從父子關系來講,孩子的精神體、情緒體跟父親之間,就更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了,因為他的精神世界,可能受別人的影響更多,情感世界可能對別人的依賴更大。這樣,他與你的關系就越發變成共一個屋檐下的關系。意思是做父親的,別太把孩子當成自己權力的對象,當然也別太把孩子當成自己責任和義務的對象。
??無論權力、責任、還是義務,都要懂得適可而止,止于天理,止于至善。一切符合他根本的需要、成長的需要就好,而不是要讓他如何如何地比別家的孩子快樂一千倍,幸福一萬倍,以此證明自己做父親的能耐。總是在證明自己,這對孩子、對父親可能都是痛苦。
? ? ? ?我想這樣適可而止的關系才是父子人格平等的本義!才是父子互相尊重的關鍵!因為在這里父子找到了一個他們生命的共同源頭,也就是“天”,他們之間的“理”才能是真正的“天理”。
? ? ? ?企業內部也一樣,老板和員工要找到一個真正的源頭,老板不是員工的源頭,員工也不是老板的源頭,他們共同的源頭是市場,是客戶,以及為了滿足市場和客戶需要而存在的企業和產品。找到了這樣的源頭,老板和員工就真正平等了。
??對于這樣的源頭充滿敬意,就是老板和員工都必須履行的職責和使命。有了這樣的使命感,老板管好員工是“替天行道”,員工要求老板也是“替天行道”,違背市場和客戶需求這樣的天道,誰都不會有好果子吃。這樣的道理天天講,月月講,年年講,毫不為過。所有人的良知也必然會與之相應,因為這是天理。
? ? ? ?所以,老板千萬不要為了自己去管員工,就像父親不要為了自己去管兒子,也不要簡單地說成是為了員工而管員工,因為員工也不信。唯一讓大家相信的事實就是:失去了市場和客戶,我們都得下崗。也就是說,按照市場和客戶的要求管員工,并且管自己,才能真正的知“天理”,行“天道”,因為你找到了“天”。
? ?要打造一體,必要承認獨立。孔子在《論語》中說“君子和而不同”就是這個意思。“和”表示一體;“不同”表示差異,表示獨立。只強調一體,不承認獨立,不接受差異,一體感成為強權,不會是真正和諧的一體;只強調差異和獨立,只會四分五裂。只不過西方人更看重差異和獨立,他們從差異和獨立出發來談一體,所以他們講“對立統一”;東方人從一體出發看待差異和獨立,所以,我們講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”(《道德經》),“道”就是一體,“二和三”就是差異和獨立,儒家講“和而不同”,也是把“和”放在前面。
? ? ? ?東西方思維方式,在順序上有所差異,這代表著側重點的不同。但既承認一體,又承認差異和獨立確是相同的。因為一體就在差異和獨立之中,差異和獨立也是一體的不同表現而已。所以,準確地表述,佛門用“不一不異”是準確的,“不異”代表一體,“不一”代表差異和獨立,這就是世界的本質,也是打造團隊應有的世界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