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企業(yè)管理,你要時時問自己:在不在狀態(tài)?做管理要隨時在狀態(tài),不在狀態(tài)就沒法做管理。要把“狀態(tài)”兩個字打到自己的心里去。
很多朋友把管理理解成一種知識,這是一個誤區(qū)。我們做事不是靠知識,做事要靠狀態(tài)。
同是一個運動員,他昨天能拿到奧運冠軍,今天就有可能什么也拿不到。比如李寧,他在中國體育史上可以說是一個豐碑,他創(chuàng)造了同一屆奧運會獲得金牌數(shù)最多的記錄。但在漢城奧運會,李寧卻從鞍馬上掉了下來了,我們大吃一驚:這是我們的體操王子嗎?其實李寧還是李寧,只是他年紀大了,盡管他知道很多比賽的技巧,但他知道越多越是做不出來,因為他的狀態(tài)不在了。
體育比賽需要狀態(tài),平時打球做運動也要有狀態(tài)。同理,我們做管理不要以為知道得多就能做好,關鍵是看我們在不在狀態(tài)。
我創(chuàng)辦歐博這么多年了,多年下來,對我最重要的就是狀態(tài)。我時時刻刻都在保持著一種狀態(tài)。
靠狀態(tài)做管理是用心做管理,靠知識做管理是用腦做管理。
狀態(tài)代表著你的心,心主要指身體。你今天很在狀態(tài),也就是你全身心都在這里;你今天不在狀態(tài),說明你的心不在這里,人在心不在。
我們開車,是腦袋在開車嗎?為什么很多人開車會產(chǎn)生恐懼感?因為我們以為開車用的是腦袋。用腦袋就會去“算”,左邊有車來了,你要快速算出他的車距離你的車多遠,算出彼此的速度是多少,算出該怎樣超過他……這要算那要算,等你算好了,車也翻了。其實不用算,憑著我們身體的感覺,手腳并用,車子“唰”一下就超過去了。我們的身體本能遠比我們的腦袋反應要快。
開車和做管理有相似之處,都要靠我們身體的快速反應,而不僅僅是大腦的知識。所以遇到問題,當有的人還在想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的時候,有的人卻已經(jīng)解決了。說到底,這是身體反應能力的區(qū)別。
企業(yè)的執(zhí)行力為什么差?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沒反應,我們的腦袋卻一個勁地在反應,比如有的領導氣得不能再說話了,老板氣得都想把桌子掀翻了。這樣的腦袋反應還不強烈嗎?但是身體有反應嗎?一步都沒動。
要動,就要身體力行地去做。動腦袋的人遇到問題滔滔不絕、噼里啪啦地說個不停。動身體的人一聲不吭埋頭就做,車間一有異常,采購一有異常,就馬上沖過去。這就是身體的反應。
因此,我們要把管理做成一種身體的反應,把管理做成一種身體的本能。腦袋的反應不要過于強烈,因為那是動妄念的根源。
按照這樣的原則,我給來歐博學習的管理人員幾點建議:
第一,在聽課的過程中對比自己的企業(yè)狀況,別的項目做到的,你做到?jīng)]有?對比一下自己工廠的備料制到位了嗎?我們DF項目的攻關做得這么細,在現(xiàn)場不斷地反復找有效動作,你也這樣做嗎?你有反反復復地抓住一個問題做很多動作進行實驗嗎?大家要帶著查漏補缺的心態(tài)來聽課,我們每一個案例里總有一兩個動作是值得你帶回去做的。
第二,聽課之后回去一定要做,做了之后下次再來聽,想一下:為什么他做了有效果,我做了卻沒有效果?我還有哪些動作沒有到位?你甚至可以問那個做得好的項目老師怎么樣才能做到位。
第三,做,就一定要取得數(shù)據(jù)變化以后才罷休,沒有數(shù)據(jù)變化就不算完成任務,你懂得再多也不算完成任務。因為管理不是以你懂多少為標志,而是以業(yè)績的數(shù)據(jù)變化為標志。為什么我們要在六個月變革期把企業(yè)的管理人員培養(yǎng)成內(nèi)部咨詢師?就是希望你們承載歐博老師的工作,在我們歐博老師撤出企業(yè)以后,企業(yè)要將歐博的模式維持下去,就要靠你們來做了,所以,你們一定要嘗試,要動,要身體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