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v免费|偷自拍视频区综合视频区|狠狠躁18三区二区一区传媒剧情|www日韩大片|国产在线成人

400-829-8885
為什么制度管理總是流于形式?
新聞動態| 瀏覽量:4268| 2023-06-27 |

樹典型、學樣板,實現管理標準化

很多企業都面臨制度難以落地的情況,管理者往往將這歸結為企業的執行力差等原因,但圍繞著提升執行力所做的很多工作卻總是收效不大。人們不禁要問,這究竟是為什么?為什么制度管理總是流于形式?

其實,制度化的本質是標準化。西方式的標準化是通過制度化的形式來實現的,中國式的標準化是否應該走同樣的路呢?

目前,制度管理在很多企業面臨的困惑,讓我們不得不思考這一問題。

至少,在中國的企業推行制度管理應該有哪些特點,這是我們必須搞清楚的問題,否則,ISO文件一套套地制訂出來,企業制度大摞大摞地堆積,但管理問題絲毫沒有改善,這樣勞民傷財,又何必呢?

我們必須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對于管理標準化的影響。

“大家”第一,制度第二

一、西方人講制度,中國人講本分

西方人的世界觀和東方人的不同。

東方人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,由整體到個體。就像我們企業里有些老板把員工自然而然地看成自己的人,看成自己的兄弟、晚輩。當然,不是個個老板都是這樣,但是這樣的老板也不少。

東方人的思維方式都很接近。日本人也很抱團。終身雇傭制在我們國家都破了,日本人還沒打破。他們的整體觀非常強。

所以,日資企業與供應商是長期合作的關系。豐田、本田搬到中國大陸某個地方,它們的供應商大批量地就跟著過去了。它們的供應商一般都不換的。所以,日本豐田有豐田系,本田有本田系。

這是東方文化的特點:總是把這個世界看成一體的,總是把自己跟別人看成一伙的。從酒桌上你就看得出,本來大家互不相識,喝著喝著,抱頭痛哭的、稱兄道弟的發誓許愿的全來了,一頓酒下來,這種和諧的氣氛會讓你弄不清他們究竟認識了多久。

又如,到東北吃飯,你一進餐館,老板就說,咱家有什么菜,咱家價錢是如何便宜。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就會覺得奇怪,怎么變成咱家了呢?難道吃飯不要錢嗎?如果這樣想,你就要鬧笑話了,你吃完飯,他還是讓你付錢的。你千萬別說,咱到咱家來了為什么還要付錢呢?“咱家”只是個概念,他的意思是說,你到這里來吃飯,很親近的。歸根結底,這是一種群體式、整體式特點的體現。

中國過去的大宅子很多,幾百套房子就是一家,一個大宅子,一大家族全住一起。在山西、山東、福建,這樣的宅子比比皆是,大宅子里有一兩百間房子都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中國過去的生活方式是以家族的方式而存在的,人一生下來就生活在大家庭里、大家族里,所以個人意識相對淡薄,群體意識相當強。每一個人都是群體培養出來的,每一個人都要為群體負責。

你到中國的那些農村多走一走,就會發現,中國人的群體意識已經成了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一個基因。你到梅州、福建的那些圍屋、土樓去,會看到一兩百人住在一個土樓里。從這些家族里面出來的人,他的群體意識都很強,他認為自己就是大家養活的。

所以過去有吃百家飯之說,意味著哪個小孩哪怕父母不在了,一樣養得活。這家吃一點,那家吃一點,就長大了。

現在恐怕就麻煩了,父母不在了,估計這個小孩就沒人管了。這個社會,傳統的東西正在解體。

先群體后個體,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。

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先個體后整體。它認為整體是由個體組合起來的。所以西方人特別強調個人主義。你看好萊塢的電影,你總能看到某個英雄人物從頭至尾神得很,就像007一樣。007就是永遠打不死的,他沒有死的時候,個人英雄是不能死的。 在西方文化里,倡導的就是個人英雄主義。他們認為群體是個體拼湊起來的,個體優于群體,個體先于群體。群體是不同的個體為了自己的利益通過契約關系而形成的。契約關系成了他們人與人之間的基礎關系。

契約關系的意思就是:我跟你本來是沒有關系的,我們兩個到一起來只是為了謀取各自的利益,所以,你要賺,我也要賺。為了確保我們各自的利益都有保障,我們就需要訂立契約,進行公平交易。

其實公平交易在中國歷史上并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觀。中國從古至今就沒有把經商、交易看成最重要的工作。中國古代的排序是怎樣的呢?士、農、工、商,商排在最后。

所以交易在東方人的觀念里從來不是最重要的概念,更不用說公平交易了。一家子還有什么交易呢?

老爸的東西就是兒子的,兒子的東西也是老爸的。你幾個億的家業,不給你兒子,給誰?哪怕這個兒子你看不順眼,不想交給他,但如果你偏偏只有這么一個兒子,你還得交給他。所以,在東方人的概念里,交易擺在很次要的位置上,公平交易也就很難成。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觀。

西方人不是這樣的。西方人認為我跟你沒關系,我們走到一起來,就是為了利益的交換。既然是利益的交換,就要講究公平,就要法制、民主、平等。

西方人為什么把民主、平等、法制看得這么重要呢?是因為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本來是沒有關系的,大家湊到一起來,不講民主,只有你做主,我不能做主,就不合道理了。

中國人、東方人為什么這么多年民主并沒有真正成為一種主要的價值觀?是因為大家認為我們本來就有密切的關系,是一家人。

既然是一家人,兒子跟老爸能談共同做主嗎?兒子對老爸說:你是人,我也是人,憑什么我們不平等呢?老爸可能一巴掌就打過來了。家里我做50%的主,你也做50%的主,那不亂套了!不信,你回去試試,一定是一頓暴打,打了還沒有地方投訴。

你跟你哥談平等,他都不聽,為什么?哥說,小時候我照顧你那么多,現在你大了跟我談平等,小時候你怎么不跟我談?打架的時候我替你打,我憑什么替你打?我是你哥啊。難道我是為了今天聽你談平等啊?

所以在東方人概念里,人與人是攪成一團的,它不是一個一個湊起來的。反過來,我們一個個都是這攪成一團的群體里頭衍生出來的。

西方人認為大家沒有天然的關系,所以要平等、公平,所以要守規矩。為什么要守?你不守規矩,你就要占我便宜;我不守規矩,你就要吃虧。

那好,我們都守規矩。所以他們就把制度放在了第一位。我們要理解制度這個東西不是天然必需的。沒有一個價值是天然必需的,民主也好,平等也好,都不是天然必需的。它都有自己的實用價值。

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是逐漸形成并傳承下來的。它倡導的是彼此照顧,相互擔當,倡導的是父慈子孝,夫唱婦隨:強調的是長幼有序,男女有別,強調的是每個人盡自己的本分。

這個本分是由一個人在人際關系中的位置所決定的。而這種人際關系又往往是先于他這個人而存在的,是他無法選擇的。這是群體社會家族社會在人們內心中打下的深深烙印。

在這樣的背景下,外在的制度就不可能成為中國社會人們行為的第一準則。真正成為人們行為第一準則的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和本分。

這種義務和本分不是以制度和文字的形式出現,而是以習俗和傳統的方式出現。

什么叫習俗和傳統呢?就是大家都這樣,你就該這樣;過去都這樣,現在就這樣。

這里既沒有道理,也沒有文字,只有“大家”和“過去”,“過去”其實也是指“大家”,只不過是過去的“大家”。“大家”二字就是唯一的標準、唯一的理由。

二、西方人重個人欲望,中國人重大家和諧

東方人的價值觀和西方人的價值觀不同在什么地方?東方人講和諧,西方人講欲望。西方人所講的競爭和制度,都是建立在欲望的基礎上的。

西方人講欲望,個人的欲望擺在第一位。中國人從來不把欲望放在第一位,沒有個體的欲望能凌駕于整體之上的文化傳統。

西方人把個人的欲望看得非常重,甚至可以說,西方人認為大家走到一起,就是為了滿足每個人的欲望,為了讓大家的欲望都能滿足。

所以,他們需要制度,因為沒有制度,這個人的欲望滿足,另外一個人的欲望就滿足不了了。

有了制度的規范與制約,彼此的欲望就可以達到調和。你的欲望滿足一點,我的欲望滿足一點,你也犧牲一點,我也犧牲一點,最后達到和諧。所以它是從欲望達到和諧,它從欲望開始,和諧為終,中間就靠制度。

這種情況下,彼此當然都要講法制。所以西方人天天打官司都習以為常。中國人打官司,總認為不是好事,中國人不能動不動打官司的,觀念里就不能接受這個東西。你是原告,那說明你這個人一天到晚找別人的麻煩。你是被告,說明你這個人很不地道,要不人家怎么老告你呢?中國人成原告不行,成被告也不行。

西方人從欲望開始,通過制度(法制)來達到和諧。中國人從和諧開始,先不跟你講三七二十一 先跟你講大家的排序。就像家里頭一樣:是爹的當爹,是媽的當媽,是哥的當哥,是弟的當弟,各就各位。所以中國有句話: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

反過來說,你在這個位置就要做好你這個位置的事,也能得到你這個位置應該得到的。每個人的所得和所為都是根據這個位置來決定的。正因如此,中國文化過去也把它叫禮教文化。禮就是度,度就是分(本分、身份)。這個度和分都取決于位置。

西方人從個人欲望開始,通過制度的規范達到一種平衡,形成欲望的滿足,成就一種和諧的狀態,所以西方人是先欲望后和諧。

中國人則從群體和諧開始,首先我們要和諧,然后通過齊心協力的運作來滿足個體的欲望,先和諧后欲望,中間不是制度,中間是齊心協力,是合作。

中國人經常說“來,我們來運作一把”,而不是說“來,我們來等價交換”。北京的很多文化人,演藝人湊到一起,運作一把,一部戲就出來了。這部戲一演,全國火,一火就是錢。這種運作當中,彼此的朋友關系、信任關系比彼此的討價還價重要得多。

我們好多老板也是這樣的,湊到一起,一商量,一筆生意就開始了。齊心協力的合作就是這個意思,它從群體原有的和諧關系開始,通過齊心協力的運作來滿足個體的欲望。咱們老板與老板之間合伙做生意,很少有說,我們倆先把什么都定清楚,而且斤斤計較。如果真是這樣,估計還沒開始就會散伙。

總之,中國人與西方人價值觀不一樣,中國人重和諧,西方人重欲望。

士、農、工、商,中國人為什么從古至今把商排在那么后的位置上?就是因為商這個東西把欲望看得重。孔子怕商人這種價值觀把整個社會文化全部影響了,所以將商擠到末尾去了。

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,人們自當會將和諧看得比規矩要重。一句話:和諧第一,規矩第二;或者叫:和諧重于制度。

三、企業兩手都要抓:家庭化和制度化

中國這100多年以來,隨著外族的入侵,隨著自身的現代化和工業化,傳統的那種社會結構正在瓦解,但是我們還是向往回到傳統的結構里去。看一看春節我們就知道了。每到春節,我們瓦解的結構又重新整合,在那幾天里頭我們要回到家族社會里去,所以,火車票難買,飛機票難買。

我們傳統的結構是什么?是群體結構、家族結構。要過年了,好多人不管怎樣,都要回去。老板說要加班,他會說,我不要工資了,你再要砍我的工資,我就不干了。我要回去,我要見我的父母、同學、家人。一回到家里,一看到父母、同學、老鄉,心里就釋然了。為什么?幾千年來的東西在我們身上拋不掉啊。我們內心里向往傳統的家族生活。

但是春節一過,大家又往東跑往西跑,去北京、天津、廣東、浙江打工。社會又開始解體了。你也打工,我也打工,你想掙錢,我也想掙錢,就開始個體化了。一到春節就群體化,過完春節就個體化。所以咱們中國人現在的生活是在群體和個體之間搖擺,一會兒在群體里,一會兒在個體里。所以我們現在的企業既要具有傳統中國的群體文化,又要兼顧現代的個體文化。

但是我們企業完全保留中國的傳統也不可能,所以我們老板要放棄這種想法。我們現在很多老板就想,我們辦一個企業,就相當于重新建立一個大家庭,當然,這個家不是跟老婆組成的那個家,而是跟企業員工組成的家。張三來了,是我的孩子,李四來了,是我的弟弟,比親的還親,因為他們幫我掙錢啊。

但這是一廂情愿,情況不會像你想象的那么好。因為中國社會已經受到了個體文化的沖擊。完全把企業營造成家,這是一個理想狀態。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在我們企業家心中留下的痕跡,我們應該為你鼓掌,但是不可能真正實現。

這個夢要有,這個理想要有,當現實中你的理想不斷打折扣的時候,我們要去接受它,要去面對它。不能因為現實打了折扣就放棄理想,理想是要有的。

就像我們說老師教學生,要有一桶水,才能倒出一杯水。這個比喻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想營造這個家的理想永遠不要放棄,但是這個家不可能真正地如你所愿,這是個矛盾的東西。我擁有這一桶水是為了那一杯水能倒出來,不是真正要把這桶水全部倒出去。倒不出去的。如果你連營造這個家的理想都沒有了,那可能你現在企業的狀況還會更差。

有一句話叫:取其上,得其中;取其中,得其下。我們還是要保持我們的境界,保持我們的高度,保持我們看待這個群體和員工的眼光。

但是我們要現實一點。就是說當你對下屬非常非常好他都沒有達到你真心想要的標準時,你要接受,因為企業存在個體文化。個體文化就是本來我們沒啥關系,所以,我們到一起來就要為利益而爭,為利益而斗。

正因為如此,中國現在的企業面臨一個非常艱難的轉型:傳統的,不能完全保留;現代的,不可能完全接受。所以企業里家庭文化和制度文化應兼而有之,用家庭文化傳承我們的群體文化幾千年的傳統,用制度文化來規范和約束我們的個人欲望。

所以,現在企業應該兩手都要抓,兩手都要硬。哪兩手?一體化和制度化,家庭化和制度化。企業既要像個家,也必須有條條框框,這樣這個家就不是中國傳統的家了。其實中國做得好的企業都有這個特點,包括香港、臺灣做得好的華人企業都有這個特點。

把企業營造得要像個家,這是一個主導思想,是一個主觀思想,但是,在實際上、客觀上又要有很多條條框框來約束。所以家庭化、制度化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現在中國企業文化的特點,不要單純地依靠制度化。不要以為凡事靠定一個制度,然后狠抓執行就能解決問題。要懂得通過制度的實施來完成企業的一體化,讓企業的人共同得到成長。